郑敬斌

职称:教授

郑敬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学校部副部长,山东省高校思想教育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大学博士后联谊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省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七一讲话精神宣讲团成员,入选仲英学者、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山东省高端智库专家、山东省党史研究库专家、山东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专家、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等人才称号。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教育部教学能手、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等各类奖励20余项。其教育教学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报道。

“思想政治理论就像一泓清泉,只要好好引导学生,就能感受这份甘洌。”郑敬斌说。2012年博士毕业后,郑敬斌成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思政课教师。抱定专业热爱与教育发展的初心,郑敬斌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思政课固有的“灌输式教学”。他一改思政课“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动力”的刻板印象,将思政课内容化作最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发现思政理论的美好,抓住他们的目光,留住他们的心。于是,他做起了学生心声的聆听者,“下沉”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中;同时,他又扮演着时代发展的描绘者,“上游”在潮流前沿,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这“一浮一沉”“知己知彼”间,他架起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

他喜欢在课堂上抛出各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围绕着这些尖锐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这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了、“热”了!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熟悉的方式表达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推进互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更像是与朋友讨论问题。在他的课堂上,问题导入、分组研讨、鼓励争鸣的“问题抛锚式教学”和“镶嵌式教学”等各种方式“争奇斗艳”。“活了起来”的思政课,像一片春景,生机盎然、明媚无限。

/uploads/image/2022/02/07/WUvPz9081jpg

来自化学与化工专业的陈子云,就是郑敬斌思政课上的一名学生,他在一篇山大日记中这样写道:“本来以为我这种理科生永远没法静下心来去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之类的课。没想到,现在居然如此期待!简直不可思议!老师不光讲课本知识,最重要的是他让书本中的人物活了起来。老师特别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在哈哈一笑的同时,从心底领悟深奥难懂的官方术语。感觉自己在课上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无心打造“爆款”,却偏偏成为“爆款”。在学生的口口相传之中,郑敬斌的思政课一跃成为山东大学的一大“热门”,成了全校公认的“网红课”,并且收获了来自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认可与肯定。由他一手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抛锚式教学模式”入选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各类荣誉20余项。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春风化雨的教学方式需要的是深厚的科研支撑,否则只能是无根浮萍。将研究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的给养,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教师讲课才能有深度、有高度。回顾过去几年的成长,郑敬斌感慨:“学术的坚持是关键。”本着这样的理念,郑敬斌一直在学术中躬身耕耘,以学术为始,丰厚自身。尽管近几年担任学院副院长,承担部分行政职务,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学科研时间,但他尽量利用休息的时间从事备课和科研工作。在他的眼中看不见疲惫,而是理想和热爱填满的光与满满的能量。“只有砥砺前行,方能不负初心和使命,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正是这样不懈的努力,凭借扎实的学术研究和丰厚的学术成果,郑敬斌先后入选仲英学者、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等人才称号,并且在几年前以副教授身份被遴选为学院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可以说,他在思政课讲台上的从容坚定得益于学术积淀带给他的自信。

/uploads/image/2022/02/07/G3ehdZv52jpg

从意外结缘到坚定热爱,从初登教台到精品课程,郑敬斌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逐渐蜕变成一位真正“有德之师”。未来,郑敬斌希望继续用课堂教人、用学术培人、用情怀育人、用信念化人,不断完善精进自己的思政课教育教学道路,为山大马院的未来发展、为中国未来的思政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更多学子“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